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本院要闻
黄泥河法庭:驱动解纷新跨越
作者:富源法院  发布时间:2023-10-26 15:56:14 打印 字号: | |


党建联盟

服务基层社会治理


法庭党支部与学校党支部开展多维度共治共建,在学校成立“校园纠纷多元联动调处机制”,实现辖区64所中小学校、幼儿园连续三年无校园侵权诉讼案。


法庭党支部主动与辖区各企业党支部共创共建“三个服务企业示范带”,推动企业工会成立“企业纠纷联合多元调解委员会”,开通“涉企案件法治绿色直通车”,辖区三个乡镇劳动争议及其他涉企案件实现了75%降幅。


“法庭党支部+机关党支部+村社党支部+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党支部共建+...+N党支部共建”,实现资源共享、功能互补、多方联盟、共同推进。经过实践检验,法庭按照案由、社会群体、地界区域、民族地区、社会事务、村社、家事、邻里等立体化聚约方式将矛盾纠纷分类分级即“分诊+初诊+会诊联调”,实现“三个服务”示范法庭建设精细化分诊。推进辖区诉调对接及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的乡村治理体系,搭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平台,实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乡村治理的多元对话。2022年至2023年10月,以党组织助推模式一站式化解的矛盾纠纷达200多件,打开了以党建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“本土化”内外联盟共建的金钥匙,全面开取了“三个服务示范法庭”建设的新境界。


共建共治

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


近年来,黄泥河中心法庭以“三个服务”示范法庭建设为引领,推行“无讼”公约进村寨、乡村“大联动”治理、培育“民族团结示范带”,打造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”,改变了诉讼服务停留在机关,难以下基层的现状,打通了法治文化服务民众的最后一公里。


由党委政府支持在三个乡镇综治办设立民族治理联盟平台,法庭派员每月组织一次民族文化事务交流会,拓展三个服务示范法庭的实践“阵地”,把多个部门、多个组织统合为一体,打破了民族区域矛盾纠纷化解的“独角戏”壁垒,实现联系服务群众的交响乐唱响乡邑弄里。


普法强基工作与司法办案有机整合,普法实现和谐万家的“三个服务示范好景”。



从“线下巡回法庭”到“线上云法庭”。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,推动诉讼服务向网上延伸,将“一屏一线一法官”的“云法庭”与人民法院移动微法院无缝对接,自主开发了“庭长解纷一码通”诉讼服务,将巡回法庭推到“云”端,在农村超市、农贸市场、集市、矿企、学校、社区、村寨推广“庭长解纷一码通”,群众只要扫码进入就能输入其想咨询的法律问题,法庭会在后台第一时间作出答复和诉源分流,并将矛盾纠纷向各乡镇综治平台分流。通过“庭长解纷一码通”的运用治理诉源,实现了“家门口的云法庭”和“法庭外的云推送”,为当事人提供了便捷高效、智能、精准的诉讼服务。


连横合纵

服务乡村振兴


法庭联盟辖区相毗邻地区,通过“连横合纵”式推进多民族、跨区域的乡村治理体系,多元化跨省际联盟调解共建机制,建立枫桥式网格联盟,治理共商、矛盾联调共处,提升了乡村法治水平,増强推进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。近三年来,法庭多次推进联席会议,会同三省、四县区相关司法机关及职能部门加入治理联盟,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和庭外,涉边界民事诉讼案件下降50%。三个服务示范法庭在基层扎了根落了脚。


就家事纠纷、涉企纠纷、环境资源等纠纷成立专门类别案件联动调处工作委员会,多元解纷扩大同心圆。采取 “连横合纵”式推进跨区域的乡村治理体系,提升乡村法治水平,实现互相借鉴、互相提高、共同进步的三个服务示范网格式联盟。实现了立体化聚约治理诉的新模式。


三个服务示范法庭从“一枝独秀”到“百花齐放”。法庭纳贤入编,在辖区三个乡镇分别设立了“五老乡贤”调解室,组建了一支有34人的“五老乡贤”调解员队伍,有效促进了家庭和睦、邻里和谐和基层社会大治理,以能动司法助力实质解纷。因人民调解、乡贤调解、党建联盟调解、跨区域联盟调解等机制的推动,法庭案件实现了“逆增长和慢增长”,为乡村振兴发挥了法庭的法治保障作用。


 
来源:富源法院
责任编辑:孙晖
【下辖法院】